一、中醫學概念
中醫學是產生于中國,經過數千年發展所形成的具有獨特理論體系,尤其具有豐富診療手段及養生康復方法的科學。
二、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
戰國至秦漢時期:
《黃帝內經》
《難經》
《傷寒雜病論》
《神農本草經》
標志著中醫學理論體系基本確立
魏晉隋唐時期:
隋-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》現存第一部病因,癥候學專著。
晉-王叔和《脈經》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,論述了24種病脈。
晉-皇甫謐《針灸甲乙經》現存最早的針灸學專著。
唐-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《千金翼方》我國第一部醫學百科全書
宋金元時期
南宋-陳言《三因極一病癥方論》創立“三因學說”。
金元四大家:金元時期(公元1115-1368年)的劉完素、張從正、李杲、朱震亨等四位著名醫學家。金元四大家,代表了四個不同的學派。
劉完素 | 寒涼派 |
張從政 | 攻邪派 |
李杲 | 補土派 |
朱震亨 | 滋陰派 |
明清時期:綜合匯通,深化發展
明代命門學說:張介賓《景岳全書》《類經》,趙獻可《醫貫》。
王清任《醫林改錯》改正前人解剖錯誤,發展淤血致病理論。
近現代(繼承與創新)
30年代曹炳章《中國醫學大成》集古今中醫學大成。
張錫純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中西醫學匯通專著
當代《內經講義》《中醫學基礎》《中醫基礎理論》
三、中醫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
(一)整體觀念
關于人體自身完整性及人與自然、社會環境的統一性認識。 整體觀念是一種思想方法,貫穿于生理、病理、診法、辯證養生、和治療所有領域。
(二)辨證論治
?。杭醇膊?,是致病邪氣作用于人體,人體正氣與之抗衡而引起的機體陰陽失調,臟腑組織損傷或生理功能障礙的一個完整的生命過程。如: 病因:風寒,風熱等感冒, 癥狀:發熱,頭痛,體痛,出汗,發展規律:起病急,傳變快,流行性。
癥:即癥狀和體征的總稱,斷要點與相似疾病的鑒別點。
癥狀—病人主訴的異?;蚰承┎B變化,如:發熱,咳嗽,嘔吐、頭痛等。(自覺癥)
體征—能被察覺到的客觀表現,如:面黃,目赤,舌紫、脈數等。(他覺癥)
癥狀是疾病過程中出現的個別的,孤立現象。是判斷疾病的主要依據。不同的病,可以有相同的癥狀。癥狀不能作為治療的依據。
癥,證,病三者之間的區別與聯系
癥:疾病的個別現象(不及證深刻,準確)
證:疾病某個階段的本質變化(比病更具體,貼切、更具體,貼切,更具可操作性)
?。杭膊〔±碜兓娜^程(籠統)
關系:病—— 證(若干個 )—— 癥 體征,癥狀。
墨莊本草是江西卓冠實業有限公司旗下品牌,“墨莊本草”品牌專注嬰幼兒和孕婦外用護理洗護產品,純中草藥萃取天然植物配方,全面呵護寶寶和女性的健康。